20年来,对于葫芦的八万和钻研,让李尊贵与葫芦结下了不解的情缘,他用自己的那双巧手,将葫芦一个个刻画成精美的工艺品。“葫芦王”称呼对于他来说在合适不过。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“葫芦王”李尊贵的艺术人生。
刻刀轻挑,苍松翠柏跃然而生;烙铁浅烫,山峦溪流一气呵成。很难想象,细腻生动的图景,尽在拇指大小的葫芦表面。
走进新场古镇,李尊贵的“葫芦阁”惹人驻足。窗棂门楣、外墙内壁,垂挂着形态各异的大小葫芦,宝鼎、笔筒、花瓶、虫具,几百个葫芦工艺品散放四周,煞是可爱。
“这是我的葫芦处女作,刻着完整的《赤壁怀古》;这是我发明的葫芦酒壶,壶嘴、壶身、壶柄、壶底分别由4只葫芦拼装而成。”李尊贵打开话匣。眼前金褐色的“宝葫芦”壶身上,手绘的李太白正把酒问月,飘然欲仙。
刀刻、烙烧、彩绘、拼接、勒扎,李尊贵手里的葫芦千变万化,不变的是他对葫芦的喜爱。“1990年,在江阴路花鸟市场初见葫芦,古朴色泽、温润质感,我就被迷住了。”
李尊贵的“葫芦功夫”,离不开他在书法、绘画、雕刻等艺术领域的积淀。
“李老师很有才能,年轻时就是多面手。”结婚35年,林秩琼笑称自己仍是丈夫的“粉丝”,习惯唤他“老师”。当年两人同在上钢一厂工作,朝夕相处,渐生情愫。
“我俩谈朋友,很少荡马路逛商场,经常去看画展、博览会。”林秩琼坦言,起初就是被“文艺青年”的一双巧手吸引。印章篆刻、象牙微雕、发丝微刻,李尊贵门门涉猎;笙、古筝、葫芦丝、吉他,也样样精通。
才艺多,花销也多。车床、雕刻机、放大镜,每样都抵上一年工资。自从李尊贵迷上葫芦,钱就更不够用了。十余平方米的一室户内,一下子又挤进上百只大小葫芦,拥挤逼仄。“最难熬的是大热天,满屋子的葫芦异味。”林秩琼无奈地说。
与寻常木雕石刻不同,葫芦凹凸不平,弧度、硬度、厚度都难以掌握。
夜深人静,李尊贵独坐书桌前,作画、题字、上色,每一笔都格外小心,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,挑灯夜战,不知不觉已近天明。
林秩琼看在眼里,逐渐理解和支持丈夫,“他从不浪费时间,不停刻啊画啊,刻刀尖、烙铁烫,怕我心疼受伤都不说,他对葫芦工艺是发自内心热爱与执着。”
如今,她已甘当“葫芦军师”:“李老师刻梅兰竹菊,我就找相关诗词小令,逢年过节,我就催他画些吉祥图案。”“你啊,就是外行领导内行!”李尊贵口中嗔怪,眼里却满是笑意。
唐诗宋词、龙凤呈祥、国宝熊猫……中国文化元素是李尊贵最钟爱的主题。美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这些寄托美好寓意的图案,也乘上葫芦,漂洋过海。
李尊贵最难忘的,是有一年元宵节,他手持特制的葫芦笔,在唐人街为游客现场挥毫表演。“一位美国老人接过我的书法时,竟然双膝下跪。我知道,不是我书法写得好,他崇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。”
现在,新场古镇洪东街,正打造一条民间技艺街,葫芦、印石、剪纸、棕编、面塑、皮影……李尊贵与多位艺术家受邀免租入驻。
12月6日,轨道交通16号线将试运营,经停新场。“以前是我们走出去,现在盼着把大家请进来。”李尊贵希望,伴随交通迅捷,将四方来客请进古镇,请进葫芦阁,请进中国传统艺术。
|